从零起步接力攻关46年,华中农大四代教授扎根乡村撬起这个“大产业”

今天 383阅读 0评论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2日讯(记者杨佳峰 谌达军)“随州香菇 香飘万家”。9月13日,在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肖杨受随州市政府之托发布随州香菇品牌口号和标识。这离华中农大杨新美教授1978年引进香菇品种在随县三里岗镇成功试种,点燃当地香菇产业“星星之火”,已近46年。

  图说:杨新美教授(中间戴黑镜框者)在弟子吕作舟(左一)的陪同下,参加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年会。(吕作舟供图)

  秋分前后,随县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香菇菌种制棒车间一派繁忙。“拌料、装袋、扎口、灭菌、点种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日均制棒能力达3万棒。”该公司董事长龚长久介绍,他们正在生产香菇的秋栽菌棒,机械化生产让香菇种植变得简单轻松,菇农们可买菌棒回家直接上架出菇了。

  62岁的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村民李公富赊回600个菌棒,每个菌棒已长出七八厘米长的菌丝。“上架出菇后有六七万元毛利。”李公富把家庭菇房装上了空调,因为菌种最适应的温度是27℃,温控是关键。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现在种菇比较轻松,过去投入劳动量大的环节都被工厂机械化取代。

  和李公富一样,随县有超10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形成了120多个香菇专业村;全县有85家香菇种植合作社、26家农业产业化香菇龙头企业,香菇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00亿元。

  华农大三代教授四代学人在80岁的吕作舟教授(右四)带领下深入香菇之乡调研。 记者何晓刚 摄

  46年前,随县的香菇种植是一片空白。1978年,杨新美教授在随县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木瓜园试种段木香菇成功。“要让村民尽快致富”,杨新美及弟子吕作舟、罗信昌等人在木瓜园手把手教当地农户种植香菇,一批批农民开始接受香菇种植。

  2002年,罗信昌弟子边银丙博士来到三里岗,用近5年时间解决了香菇袋料栽培中菌棒烧菌烂棒率高的问题。2007年,边银丙教授的博士生肖扬来到三里岗,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研究香菇良种繁育与设施化栽培,师生二人扎根三里岗17年,让菇农实现了“轻松种菇”。而今,他们的团队正尝试将AI技术引入香菇育种和栽培,提升香菇生产效益。

  据悉,随州香菇位居2023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首位。40年前,18岁的龚长久跟随杨新美、吕作舟学习栽培香菇,从家庭种香菇的作坊起步,如已成长为种植香菇百万棒、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的龙头企业。

  随县是炎帝神农诞生地和农耕文明发源地,也成了中国现代香菇产业发源地。杨新美教授去世后,当地菇农自发捐款为他树立了铜像,要永远纪念这位“播种人”。

  “没有他们四代人的付出,就没有随县香菇产业的今天。”随县政协主席、香菇产业链链长杨涛说,从引种、试种到育种、传种,华中农业大学四代教授扎根乡村接力攻关46年,让一朵小香菇撬动了“大产业”,才有了今天的“随州香菇 香飘万家”。

  【编辑:姚昊】

  小作物盘成大产业,华中农大四代教授接力“点亮”随县香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