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连举办

今天 935阅读 0评论

9 月 19 日—— 22 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大连市人民政府、鹏城实验室共同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共同承办的 2024 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大连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 23 支水下机器人队伍会师决赛,重点比拼在真实近海环境下水下机器人的水下感知探测,水下定位通信和水下智能作业能力。

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连举办

本届大赛和高峰论坛邀请了高文、何友、樊邦奎、项昌乐、贾振元、于海斌、崔曙光 7 名院士和近 100 位人工智能及水下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代表出席参加。何友院士、樊邦奎院士将分别在高峰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2017 年,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成为国际上首个在真实近海环境下进行的智能机器人竞赛。七年来,赛事始终坚持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为导向,成为国内该领域技术含量最高、比赛难度最大、参赛水平最强的高端引领性赛事。大赛面对近海水下复杂多变的环境,对参赛水下机器人的环境探测感知技术以及敏捷精准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届大赛在前七届基础上继续完善评测指标和评测技术,提升比赛难度和作业效率。

本届赛事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设计来应对真实海洋环境,普遍在精准测量、机器人鲁棒控制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自主抓取组别在升级规则难度的情况下保持抓取效率,各支队伍的机器人全部正常返回。

■本届新变化

第一,今年新增水下通信赛道,更加注重水下通信效率,规则可以总结为" 10 米距离的 5 分钟持续通信的宽带测试",通过水下通信提高水下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水平。

第二,增强了真实海洋环境下自动化探测能力考察,赛事设置海底裂缝勘测赛项,重点考察水下机器人基于科学方法的"观 + 测"性能,为海底勘探、海洋基础设施维护、海洋救援等领域应用做前沿技术储备。

第三,基于现实需求,继续增强人机协同作业能力考察,新加入集群多机协同作业赛项,重点考察操作员的操作技能和水下机器人本体性能,鼓励竞赛团队采用无线操作模式,逐步实现岸基或直播间的无线远程操控作业,提升水下机器人真实场景协同性和高效性。

第四,着眼未来发展,重点聚焦水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对鲜活海珍品的自主抓取灵活作业能力进行考察。本届大赛当中,注重考察双目识别、毫米波和无线控制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水下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连举办

赛场直击——

水下"机战"比拼机器人"智造"水平

20 日一早,在大连海事大学水上训练中心,队员就带着造型各异的参赛机器人开始进行设备调试。本届大赛的科技热度、大众关注度不断增强,共有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 23 支队伍会师决赛,除了历年来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等老牌队伍之外,许多新队伍在今年强势登场,大赛在国内外的科技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大连理工大学赤甲红队参赛队员孟冠辰是参赛五年的老队员。他介绍,今年,团队结合鹏城实验室的网络优势,对机器人使用低延迟远程操控。测试的时候,可以在深圳操控身处在 2500 公里之外的大连实验室里的机器人,效果很好。这次比赛后,将会尝试在深圳操纵机器人在真实的海洋环境中活动。

孟冠辰介绍,在操控水下机器人作业时,工作人员在船上操作受风浪影响,是很不稳定的,换作在岸上就方便多了,远程操控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老款"机器人下海之后,感觉推进的动力有点不足,这次更换了更"有劲"的推进器,相应也带来了机器人内部电路的改变,可以让它走得更快更稳。经过升级后的这款水下机器人图像延迟度低,操作手感好,可以在野外环境下快速部署。

大连海事大学海鹰号队这次参赛的机器人是专为海洋牧场而设计一款可进行水下观测、海产品捕捞的水下机器人。团队队员告诉记者,除了增加定点 GPS 等功能外,这款机器人的"视力"较去年有了很大的改善。它搭载了两个 1080P 高清网络摄像头,内置图像增强算法。针对近浅海水质在显示图像上偏绿的问题,近两年团队改进了研究算法,针对这种绿色进行矫正,同时进行细节增强。部分海域的海底泥沙较多,机器人推进器在水里运动的时候也会搅起泥沙影响视线。团队运用算法实现"去雾",让机器人的视野更清晰。同时针对扇贝等海产品抓取物增强其轮廓细节信息,实现自主抓取的精准度。

半岛晨报、39 度视频记者苏琳 文/图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3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