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神庙”仍是“论坛”?

09-09 718阅读 0评论

2021年,在柏林老城中心,第二次国际大战之前的柏林宫和民主德国年代的共和国宫的旧址上,万众瞩目也饱尝争议的修建被撩开面纱。这座修建以现代大学准则的奠基人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兄弟命名,尽管建造进程几经曲折,错过了亚历山大·冯·洪堡诞辰250周年的节点,乃至在疫情之中匆促开幕之际,有的部分没有竣工,但它却占有着欧洲文明生活的中心。


洪堡论坛外观。图片为洪堡论坛官网视频截图


这座方形修建的三个外立面选用了中规中矩的巴洛克风格,全体规范和份额也契合巴洛克修建规范。在不算冷艳的表面下,修建的内部却令人耳目一新:尽管大部分都是博物馆空间,可是包容了原本在城市南部达勒姆的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民族学博物馆,也有用来展现柏林与国际的联系、柏林宫前史的展览,还有很多供儿童教育和市民教育的展现空间和活动场所,因而各种艺术活动、讲座、研讨会远比一般博物馆更为频密、炽热。


这座修建之所以选用巴洛克风格,既出于照应前史的考虑,也为了与北侧已被列入国际文明遗产的博物馆岛融为一体。相对其不出预料的修建形状、超乎预期的展览内容和活动方法,这座修建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被命名为“洪堡论坛”。而且,它旗帜鲜明地以“不仅仅博物馆!”为标语。这个似曾相识的称号和标语唤醒了咱们对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博物馆究竟是‘神庙’仍是‘论坛’”之问的回忆。或许,“洪堡论坛”提交了自己的答复,也昭告了“论坛年代”的到来。


“神庙”仍是“论坛”?


1971年,邓肯·卡梅隆(Duncan Cameron)在科罗拉多大学博物馆的讲演中横空抛出一句“当下的博物馆亟需精力医治”,铿锵有力地提出了“博物馆,神庙仍是论坛”的问题。历任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和葛兰柏博物馆“掌门人”的卡梅隆对博物馆的社会人物和定位问题深感忧虑。


“神庙仍是论坛”的迷思正赶上新博物馆运动暗潮涌动之际,半个世纪以来,“卡梅隆之问”不时被翻出来从头作答,不同的答复直接催生了新博物馆运动的不同实践,乃至“卡梅隆之问”本身也被演绎出不同的方法。


“卡梅隆之问”剑指作为博物馆立馆之基的公共性问题,仅仅卡梅隆在表述上用“民主”代替了“公共性”。公共性问题包括层次杂乱,在大部分博物馆中至今都没有得到完全有用的处理。而“卡梅隆之问”首要针对博物馆的文明时机。博物馆是被操控的空间,不管面对展陈物品仍是阐释,观众都预置性地承受它们契合高规范规范,以为博物馆供给的一切说法都是实在的、威望的。这种笃定掩盖了博物馆的成见,即受制于特定阶层的规范或许被打扮成普适规范,特定阶层的利益会被装扮成全民利益。


卡梅隆以为,博物馆的展陈和阐释都是由作业学者或许专业人员决议的,而且首要服务于中上流社会,艺术博物馆特别如此。博物馆里其实只要单一的声响,而且以不容置疑的方法传输。因而,他懊丧地发现,博物馆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是教堂。作为处理方案,卡梅隆主张树立一种全新的博物馆——“民主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寻求博物馆中的文明民主,也便是文明时机上的相等,即不同人群都有平等的表达时机。


“卡梅隆之问”由此改变为博物馆的走向问题:“神庙”代表由社会中上阶层独占的,崇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契合本身利益的阐释为普适、规范阐释的方向;“论坛”则致力于发现被吞没、忽视和限制的其他声响。


进一步,“神庙”博物馆在笃信的根底之上,以搜集、保存、展现、宏扬等静态方法为特征,“论坛”博物馆则以发现、实验、评论、多元等动态方法为特征,卡梅隆也将后者称为“观念博物馆”。所以,博物馆应该坚守传统功能,保藏、保存和展现古代遗物和艺术,仍是活泼投身社会,回应社会的现实问题?


“神庙”和“论坛”乃至成为博物馆向左走仍是向右走的选项。卡梅隆之后的学者不断赋予这组二元联系以更多的或许性:“神庙”是自上而下的、教谕式的,而“论坛”是自下而上的、一致式的;“神庙”是传统的,即便是18世纪以来树立的现代含义上的博物馆,大部分都是,也自以为是“神庙”,而“论坛”是现代的,新博物馆运动的产品都聚拢在“论坛”的旗下。在新博物馆运动的话语里,“神庙”是必将祛魅的。


地处华盛顿中心的史密森学会的变迁,形象地说明晰博物馆怎么从“神庙”走向“论坛”。1846年在英国科学家史密森(James Smithson)向美国政府捐献的根底之上兴办的史密森学会是由21座博物馆和国家动物园组成的博物馆群。


史密森学会一度被称为美国国家博物馆,虽在1967年改回旧名,但作为国家博物馆之实未变。从最早树立的史密森学会大楼和艺术与工业大楼,到20世纪初建成的国家天然史博物馆,史密森学会旗下的博物馆均属神庙类型,都笃定地以“推进常识的增加和传达”为己任。


改变呈现在20世纪60年代,史密森学会旗下被视为“实验前沿地”的阿纳科斯蒂亚社区博物馆设址于远离国会山旁中心地块的非裔美国人聚居区。2016年,在持续尽力了一个世纪后,美国国家非裔美国人前史和文明博物馆在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群中心区域开幕。2004年开幕的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则代表着对美洲原住民的致歉和爱崇。未来将参加这个集体的还有国家拉美博物馆和妇女前史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构成了对很多于这一范畴的白人至上主义的抗议和纠正。


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于Library of Congress


洪堡论坛以更急进也更齐备的方法宣告了论坛类型博物馆的终究完成。两家非欧洲艺术博物馆的入驻明显是有意组织,它既照应了文明多元诉求,也回应了对殖民主义罪恶以及文明遗产返还问题的重视。“论坛”被界定为“一个社会文明生活的敞开空间”,而洪堡论坛直接答复了当时博物馆面对的许多问题。


分裂的不仅仅是成果,更是进程


“论坛”仅是“神庙”的对立面或许弥补形状吗?明显不是。“卡梅隆之问”现已描绘了“论坛”的重要特征,仅仅长时间被忽视,直到洪堡论坛才表现出来。“论坛”意味着不固定、不刻板、交流和退让,因而需求展现进程,而不是常识的终究定型。


在洪堡论坛呈现之前,这个地块上曾经有一座被称为“洪堡盒子”的五层修建,是洪堡论坛在建造进程中的作业基地。洪堡盒子展现洪堡论坛的建造方案,也欢迎游客登临渠道观摩工程发展。建造方案是揭露的,能够批判和评论,也会修正。洪堡盒子里有活动空间和暂时展览空间,这儿的活动和展览既有完整性和独特性,也是终究将呈现在洪堡论坛的活动和展览的预演和前奏。


洪堡盒子对柏林宫的前史和柏林关于国际的含义的解说,扩大之后成为洪堡论坛的常设展。洪堡论坛关怀的城市与未来、博物馆品德、非品德获取的文明遗产的返还问题都在洪堡盒子里做好了衬托,乃至拉开前奏。在评论未来将在洪堡论坛开幕的展览中,偿还贝宁艺术品的吁求被视作其光芒的结束,而且颇有成效——2022年末,德国向尼日利亚偿还20件贝宁青铜器。洪堡盒子分裂了传统博物馆的一锤定音和不容置疑。


在坐落莫干山脚下德清县龙胜地块的源文明博物馆群的建造上,根据对敞开博物馆的了解,咱们也测验表达相似的洽谈和交流,以及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源文明博物馆群是一个以小见大,既扎根于龙胜地块的本土性,又企图经过这个地块的生态资源、生计方法、社会结构和观念反映遍及见于相似集水域的江南性的新博物馆集体。整个博物馆群占地约2平方公里,并没有在关闭状态下蜂拥而至,等候剪彩之时齐齐露脸。


源文明博物馆群中的四边庭文明地理单元实验室。集良修建事务所 / 摄


首要建成和投入使用的是一座名为“四边庭文明地理单元实验室”(以下简写作“四边庭”)的两层修建,融展览、会议和在地作业于一体。龙胜地块上的漾口、前埠、龙胜三村没有搬迁,乡民们仍旧活泼在这片土地上。


四边庭接近洛武公路,过往人车很多,因而方案敞开给一切有爱好在此停步停留的观众,倾听他们的定见。一楼的展厅以建于江南基岩之上,从作物、生计到办理、崇奉的江南性的源起为主题,表达了策展团队关于龙胜地块及其与江南、我国、国际的联系的了解。二楼的公共空间展现未来将连续建成的各个博物馆的模型,表达论坛类型博物馆的进程性。


四边庭的整体策展观念被界定为“预演与复写”,表达了论坛类型博物馆的可洽谈乃至可改变的特征。这儿连续展开的在地文明和艺术研讨会、驻访方案也会反过来丰厚策展团队对龙胜地块的进一步了解。


假如仅仅将不确定性、洽谈性和敞开性了解为博物馆里不止一种声响,那依然是简单化或许误解了论坛类型博物馆。假如博物馆依然由关闭的、单一的集体所独占,其运作进程不为外人所知,那么卡梅隆等待的文明时机上的民主将永久不会到来。


“论坛”分裂了“神庙”吗?


“论坛”和“神庙”代表着的是向左走、向右走的挑选吗?二者绝不或许兼容吗?必定含义上,是的。卡梅隆以为,没有一家博物馆或许兼为“神庙”和“论坛”。那么,“论坛”会全面代替“神庙”吗?即便是提出博物馆需求反思本身社会定位的卡梅隆也小心谨慎地回护,以为有些博物馆能够持续作为“神庙”,有的则需求反思先入为主的成见,而且寻觅其他的表达和阐释。


“论坛”是什么容貌的?是相似相同能够追溯到罗马年代的公共浴场吗?卡梅隆说到,“论坛”不或许是游乐场或许交际中心,它更不应该是各自摆摊叫卖的菜市场。曩昔半个世纪的论坛类型博物馆的建造经历分裂了神庙类型博物馆包罗万象的代表性和登峰造极的威望性,在辨识出隐藏在博物馆里的权贵、中上流社会、白人、男性等预置视角后,一大批表达其他人群的认知和观念的博物馆应运而生。


即便洪堡盒子那样敞开的建造,也仅仅利益共同体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美术馆和画廊关于艺术阐释权的争论也精确地表达出“神庙”和“论坛”的切换问题。艺术阐释权长时间依赖于艺术史专业人士、博物馆的办理层和艺术史研究者,但这次转化并没有撤销美术馆和画廊,反而导致了其类型和数量的激增。


“神庙”的崇高性不会被分裂。罗伯特·苏利文(Robert Sullivan)提出:“博物馆是礼制空间,社会在此昭示它们珍爱的内容。经过挑选和保存器物、物种和文献,博物馆用曩昔的依据为它们所归属的社会界定何谓影响深远、价值杰出、举动适合。”因而,一切的博物馆都经过供给笃定的“常识”,经过界定崇高性和纪念性价值,表达和强化所属集体的价值观。


博物馆必定是“神庙”,仅仅悄悄地掩盖了“是谁的神庙”这一问题。作为最早的现代含义上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声称以“为大众所用,谋福大众”为主旨,国际各地博物馆纷起效尤,仅仅罕有解说何谓“大众”。“卡梅隆之问”后,作为内容的“神庙”并没有消失,反而应该带来“神庙”的丰厚化。可是,作为方法的“神庙”在任何博物馆中都已损失可信度,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了。


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号:信睿周报 (ID:TheThinker_CITIC),原载于《信睿周报》第127期,作者:徐坚(上海大学文明遗产与信息办理学院)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